|
本帖最后由 流云墨尊 于 2018-3-20 15:04 编辑
说起诸葛亮,在中国百姓的眼中,那可是无与伦比的智慧的化身,一部《三国演义》让诸葛亮成为神州大地上妇孺皆知的古代名人,每每提到他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句千古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铭!可见其名声之大,美誉之盛,即使也曾有一些近代名人,像鲁迅先生对此并不认同,而且还对诸葛亮提出了“状多智而近妖”的评价,但是,在中国老百姓心中,诸葛亮忠、义、智、信的形象不仅没有动摇,反而更加深刻了,这不得不说是中国百姓淳朴、善良、崇尚超能力的美好愿望的直接体现。可是,历史上的诸葛亮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这也正是本文想要跟大家探讨的中心问题。
其实,要想了解一个比较符合史实的诸葛亮,最有可信度的史籍,当属《三国志》、《世说新语》、《后汉书》这三本书。笔者根据这三本书的记载,反复对照,归纳总结,得出这样的结论,诸葛亮一生的是非功过,可谓是功大于过。这种结论是基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的。无可置疑,诸葛亮足智多谋,眼光远大,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格局,甚至可以说在后来的实践中,帮助刘备从被动挨打的局面,巧妙抓住赤壁之战的契机,迅速拿下零陵、武陵、长沙等地,为刘备开辟了新的革命根据地,使得刘备能在以后的战局中占据优势,为建立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居功至伟。可是,诸葛来他毕竟不是神仙,他也会犯错误,而且有些错误是他自己也始料未及的,这在《三国演义》里就有所体现,在真正的历史中也是如此。
细数诸葛亮一生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远见上的失误: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表现在政治远见上,可是,失误也出在政治远见上。为什么这么说呢?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诸葛亮二十六岁入仕,成为刘备的军师。隆重一对,展现了他超凡的政治远见和智慧卓识,这对一个儒生来说,不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这样的表现着实让刘备吃惊不已。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大方向还是按照隆中对的计策行事。可是,在荆州问题上,诸葛亮犯下了一个重大失误。
荆襄九郡,在当时是很大的一个军事集团区域,它包括了现在的河南南部、湖北、湖南的全部地区,无论在水路,还是旱路上,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说荆襄九郡既是蜀汉政权的基础,也是其前沿屏障,失了荆州就等于蜀汉政权失去了最有力的大门。这是从防御上来说的。那么,从进攻上来说,荆襄九郡是蜀汉政权进攻魏、吴的跳板和咽喉。这么重要的位置,不仅要作为屏障来防御,更要把它规划为进攻的前沿阵地,所以,荆襄九郡只从防御上下功夫是不够的,要布置两大军事阵营,互为犄角之势,即可进攻又可防御,而且要委派有勇有谋的武将镇守,一个关羽不足以稳定荆襄九郡。这是政治远见的第一个失误。
第二个政治远见的失误就是不顾及蜀国国力,倾尽国力北伐,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这一点是他自己也始料未及的,大家也都很清楚。其实,在刘备死后,二出祁山失败的时候,就应该停下来好好整顿,把大政方针调转一下,调转到恢复国力、军力上,同时,完善中央集权的领导机制,把经济建设提到日程上,最起码要给予很大的扶持政策,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反正一句话,这时候要先稳固后方的基础,给挥师中原打下坚固的物质和经济基础。同时,不时时机的挑起各种边界事端,给魏国、吴国造成混乱局面,使他们不利发展生产。当然,结好吴国还是必须的,因为这时候还需要吴国来牵制魏国。作为一个军事统帅和智囊首脑,这些情况要让领军打仗的将军,彻底明确其内涵意义,他们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
第三个政治远见失误,是对接班人的委托上,不应该让继承者继续北伐,要停下来发展生产,既然自己尝试了六次都失败了,难道要把蜀国败光了才算完吗?没有物质基础,军队如何打仗,国力亏空,如何稳定民心,所以说,即使姜维后来北伐有了眉目,国力的虚弱也会招致内乱,最后也许不是败在魏吴进攻,而是败在了内乱上。可见,诸葛亮没有在临终前留下忠告,致使姜维继续北伐,最后蜀国亡国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是从政治远见上来看的,诸葛亮可谓是一心为蜀国,可是最后还是没算到,一心北伐,忘了最有效的进攻是经济的打压,经济战争他不懂。除此之外,诸葛亮在军事上也有重大失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还是荆州的问题上,可以说荆襄是三国的关键算在,谁把握住荆襄九郡,谁就在军事上处于优势地位。庞统战死之后,诸葛亮不得不去益州,只留下关羽守荆州,势单力薄,而且配备的人员,除了关平、周仓还能指挥打仗,剩下的伊籍、王浑之辈,没有战场经验,更别谈带兵打仗了。自己不做好防御准备,把希望寄托在一直对荆州九郡虎视眈眈,想取而代之的孙权的联合上,真是与虎谋皮。再加上关羽骄傲自大,有勇无谋,而且对联吴抗曹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可见丢失风险是相当大的。另外,在得知曹操要联合孙权准备攻打荆州时,诸葛亮应该十分清楚,荆州这时最忌讳的就是主动出击,而应该是以静制动,诸葛亮应该派人提醒关羽,防止别人偷袭。在两川取得后,刘备腾出人手时,诸葛亮就应该认识到荆州的危险局面,应马上分派人力加强荆州的防卫,最起码得委派赵云一类的有能力的战将,来共同防守。与关于形成掎角之势,可守可攻。可是,诸葛亮片片都错过了,反而命令关羽主动出击,攻下樊城,真的是想不明白。
(二)六出祁山,命丧五丈原。这是三国历史里面最令人悲伤的一幕,也是诸葛亮一生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不顾及自己的健康,日夜操劳,积劳成疾,思虑太重,求胜心太强了,加速了自己丧命的速度。同样在此问题上,司马懿反而高出一筹,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谁成想老身一去,竟无可用之人,可见,在培植接班人的问题上,诸葛亮同样也考虑欠妥。
诸葛亮在用人上也存在重大失误,他不是不拘一格选人才,不是用人的长处避其短处,他是有棱有角的人才一概不用,并且千方百计的打击压制。
李严在蜀国可以说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完全能够独当一面,论他的文才武略,只能在关羽之上不在其下。可诸葛亮从没有给李严安排过合适的位置,基本上是弃而不用。同为刘备托孤大臣,诸葛亮这样以权势压人,排挤同僚,也是一种很不道德的行为。在六出祁山的急用人之际,还只安排李严筹备粮草的差事,明显的大材小用。因诸葛亮连年征战,造成国库亏虚,民生艰难,李严在没法筹集够粮草的情况下,没法交差,遂向诸葛亮写信,谎报说东吴兴兵侵犯蜀境,招致诸葛亮退军。诸葛亮回来后知道李严是谎报军情,大怒,从此把李严削职为民,埋没了一个大好人才。
魏延武勇过人,也有自己的独到见地,诸葛亮也是一直压着不用。诸葛亮怕的是有本事的人,以后权势大了不好控制,他只用庸才,因为庸才好管理听话。他还不相信大家的力量,不相信别人能把事做好,他事必躬亲,最后将自己活活累死,也弄的蜀国人才缺乏,最后落得个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