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十五: 谁成就了张艺谋? 《十面埋伏》宣传造势极为强劲,放映后,观众和报纸电视都有说法指责制作方炒作。可我觉得做买卖就得会吆喝,拍商业电影不炒作怎么行。如果因为炒作进电影院,那全是我们自己的决定:广告上不会像香烟盒上那样打出一行字幕:广告影响判断力。商业社会假定每个人都有作决定的智力。有的去首映式的观众觉得亏了,不是为了欣赏电影的美而是为了欣赏明星的风采和活人现场大跳舞。其实这个首映式就是歌星大走穴,为上市圈钱的企业、为补钙产品、补脑产品可以搞,我看不出为什么张导演搞不得?我想,那些观众知道自己奔啥去的。真要为了好好的看好作品,他会到体育馆去?那个工人体育馆的明星冠名大走穴,就艺术设计水准和可看度、可听度而言,比春节联欢晚会可高的多。港台明星至少有一点好,就是他们不会操纵观众。媒体如果拿了钱或者得到交换的好处,他当然应当给人家服务,不然就违反商业规矩了。 有人拿“匠人”来贬斥张艺谋。在我看,导演做一个匠人不是罪过。大多数导演在大多数时候接拍一部电影就是一个正常的工作,一个计划。电影市场大多数作品就是提供我们日常休息所需要的寻常产品。香港、美国、法国都有很多这种一般商业片。我们不应该要求每一部电影都是艺术精品,即使对那些拍过经典影片的大导演也一样。导演也是人,得让人家活。导演也要养家糊口,柴米油盐,也要泡茶馆、泡酒吧、泡别的什么。王家卫也说过自己的电影作品不过是超市货架上供人挑选的产品。 早先的张艺谋功莫大矣。中国大陆电影中的一次有“个人”这个东西是在《红高梁》中,中国大陆电影中的女性第一次有性欲是在《红高梁》中,在他之前大陆电影中女人想要性感就必须当国民党特务。张艺谋的影片以自己形式创造的天才表现了中国个性的复活和张扬。80年代,他有对个性勃发的乡土英豪的泼墨抒写(《红高粱》),到90年代中期,它走向了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平实、真实的展现,影片《活着》对中国社会普通人、小人物的历史狂潮中的惨烈遭遇和无力的命运进行了深沉思考。即使是张艺谋担任摄影的《黄土地》,我们也看到他造型天才的张扬和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扩张自我的激情冲动。张艺谋的天才在于它强大的形式营造能力、在规定的题材和主题中进行创造的自我表现能力。 今天回过头来看张艺谋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作品,发现他们的内在精神正好是我们大陆那时候的实际潮流:后来他拍出《英雄》这样的片子,我才有点吃惊,有点跟他着急上火,他要是一天到晚就拍片子教育我们雍正王朝如何伟大、康熙帝国的主子是如何把心都操碎了,大家跟他不也没脾气,也就没啥话说了。 在《英雄》当中,一切故事的真假对错都跪着请皇帝来评判、最后把那个恶名垂青史的杀人皇帝写成了爱天下、爱和平的真正仁主子,张导演要是真的被人用刀子顶在脖子上说那些台词活着,因为家里揭不开锅了而献点媚、为杀人铺张些理由,我等评说的人不会那么严厉,那部片子把他们那一代人的心理深处那点红卫兵潜意识暴露的太多,为皇帝权威想得太周到,为皇帝说话太费心思了,我有时候瞎琢磨,导演内心深处也没有意识到那么惧怕权威、崇拜权威。他也不知道自己殚精竭虑以为是精巧设计的创意和艺术追求怎么就汇入了那几千年的浑汤子,我担保,连他自己后来都被《英雄》吓了一跳,《十面埋伏》的主要看头也就是漂亮,看的时候比较养眼,这么明亮绚丽的视觉风格我在香港台湾的武打片中从没看到过,“唯漂亮主义”的美学品味在目前中国是很有主旋律性的,他的视觉和听觉呈现方法是逐步规范化、定型化、程式化的,他的—些固定模式就是在各种申请片和中央电视台的重大节目宣传片和主旋律电影、MTV、春节联欢晚会中发展起来的。 拍摄出这样漂亮的电影,张导演再不会被指责为“展示中国人的落后和丑陋”了。中国文化消费市场的不成熟,观众的盲目,成就了张艺谋。 例文十六: 你的阳光让我灿烂 ——看《阳光灿烂的日子》随笔 我的青春是什么样子,在十二三岁或者十五六岁?能够记起的仅仅是某些片段、某种感觉,青春本来就是创造性而没有逻辑可言的。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阳光灿烂的日子》会用那样近乎透明的欢快色调,而且一切都发生在夏天,阳光浓得仿佛变成固体,在空气中叮咚作响。而我却只记得这些,也许是因为夏天格外悠长,思绪发疯一般滋长。 我宁愿把这部影片看做一个少年暗恋的怀想,假设的爱情。就像马小军对着镜子发泄怒火一般,所有关于米兰的述说和回忆,不过是他的美丽假想和少年心事而已。内心蠢动的狂热和沸腾的想象本身就是青春的一部分,或许在每一个夏天,我们都是躺在树阴下,奔跑在阳光中,做着一些无意义的事。而关于爱情、关于人生的思考和想象,都是那段青春岁月沉甸甸的存在,都是我们能够回忆的凭借和依据。那些梦、那些恍惚的哀愁和莫名的惆怅,在人生中留下印记,甚至比经历更深刻、更难忘,或者说青春少年的经历原本就很轻很淡。 是不是真实的记忆,已经无从证明,但这的确是我的回忆,美得令人心痛。阳光从窗户外面静静地照进来,照在他懒懒斜倚在桌边的身影上,我知道他在看我,也许应该叫做凝视,我裸露的后颈和手臂几乎被灼伤,空气里流淌着些许甜腻的味道。 明天去游泳吧. 我不会。 我教你,去吧,我来叫你. 哦. 我的脊柱僵硬,肩膀颤抖。 第二天,正午的阳光下,一个女孩站在四楼的走廊上,双手举着一条滴水的花裙子,那是她最喜欢的,虽然从她的家走到游泳池也不过短短的500米,她也愿意盛装出席。 我喜欢被这样纤细而纯真的感受所打动,我享受这个回忆带给他的睫毛颤抖、心脏酸痛的刺激,仅仅是喜欢这些,我从来没有追究过这个场景所发生的时间和原因到底是什么,也从来没有试图确定那个男孩现在是什么样子、在做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他的脸庞,因为记忆中,阳光太强烈,我看不真切也不敢正视他…… 也许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少年心事一如每个枯燥乏味的夏天,被树梢的蝉鸣渐渐拉长,在无所事事的午后,青春的怀想不过是一个太真实的梦。谁不是在回忆里重新架构起自己的过去,谁又不是在虚幻里感受到属于自己的真实?所有的细节,在回味咀嚼中变得面目全非,太多狂乱和渲染,在半梦半醒中,让我分不清梦境之重和现实之轻。 在重游自己的过去却总是看不清真实的模样之后,哦,我终于可以说看懂了这部电影,也能够明白它为什么叫《阳光灿烂的日子》了。 马小军从来没有在路上遇到过米兰,他不过借助电影把埋藏在心里、已经演习了无数遍的情节变成现实。 米兰也从来没有用“像锥子一样的眼光”凝视过他,更没有在和他说着说着话的时候就睡着了,甚至马小军骑车送米兰到农场也是他的梦境,他感情的爆发也是想象的,于是他幻想自己在雨中大声喊:米兰,我喜欢你! 在雨中那样令人心动的拥抱是真的吗?切肤的痛是真的,可是你确定地知道这个伤口是为谁留下的吗?太过强大的渴望和幻想往往会左右一个人的感受和回忆,甚至比事实真相还真实可信。 可是——马小军爱恋着米兰的情感却是真实的,不然他不会爬到大烟囱上以求吸引米兰的注意,不然他不会那样逆反地对米兰恶言相加,因为还没有学会如何来掩饰自己的妒忌和表达自己的内心,他像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一样守望着米兰也是真实的,他侵犯米兰也是真实的。情感经过时间的浸泡,不断酝酿,终于以一种恶劣的方式爆发,未经修剪的生命凭借着原始的冲动做出了令人害羞的事,仅仅是一次事件,可是又有谁知道在这个少年的心中经历着怎样的煎熬和折磨? “我悲哀地发现根本就无法怀念真实,记忆总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把我搞得头脑混乱真伪难辨。我现在怀疑和米兰的第一次相识就是伪造的,我根本就没有在马路上遇到她。那天下午我和大蚂蚁受刘忆苦的委派在门口等米兰才是我和米兰第一次认识。我和米兰从来就没熟过。天哪,米兰是照片上那个女孩吗?我以真诚的愿望开始讲述的故事,经过巨大的坚忍不拔的努力却变成了谎言,那就此放弃吗?不,绝不能,你忍心让我这样做吗?我现在非常理解那些坚持谎言的人的处境,要做个诚实的人实在不可能。听,你听,有时候一种声音或是一种味道可以把人带回到真实的过去……” 马小军的旁白让一切都裸露在阳光之下了,惟有心事还深藏在记忆的断层,散发炽热的温度,冷暖自知、无法言说。 青春岁月也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美丽,只是因为我们回不去了,于是在回忆中美化了它。第一次回望,我们把自己当时的忧伤和怅惘、温柔和怜悯一点点加了进去,于是我们的回忆被不断篡改、随意增减,失去了本来的模样。我们被记忆的错觉迷惑,并且心甘情愿地沉迷。 假如过去是一所老房子,不要轻易地打开它的门,就像哀怨的初恋在回忆中鲜活生动、永不老去,任何的试图寻找和重温都会让她瞬间消亡。其实啊,每个人的内心还是希望自己的过往虽然无法辉煌至少还能纪念,就算不能灿烂可是还有感动。 坐在被空调调整得令人舒适的房间里,吃着被人类恶意剥夺了生育权的无籽西瓜,窗外热辣辣的阳光仿佛与我无关。我在电影的影像中摸索,不知道我的回忆和那些画面哪一个更真实,更值得我为它深深地啜泣和叹息。 透过那时的阳光,灿烂着我的回忆,穿越那时的回忆,安慰着我的现在……
|